作者:丘欣辰 年级组:五年级组 更新时间:2018-01-17 22:22
回响在耳边的叫卖声
9岁那年的暑假,我回了一趟老家度假。虽然已经过去了两年,但那叫卖声,始终回响在我耳边。
揉了揉眼睛,我睡眼腥松地打了个呵欠,有点儿犯困地下了床,无力地拉开关得严严实实却已透出一丝光亮的窗帘。天空才刚刚露出一点儿鱼肚白,东方天边上的那一抹玫红隐隐约约又略显无力地靠在那高大雄伟的山旁。借着一缕还有点昏暗的光,我瞄了瞄一旁的闹钟,现在才六点多,窗外却已经有了些嘈杂的声音。打开窗户,一缕微风轻轻地,调皮地从半开的窗外钻进了房间。我探头向外看去,卖早餐的小摊贩们早已摆好了自己的摊位,几家小吃店也不知什么时候敞开了大门,那诱人的香味从里面飘出来,蹿进了每一位走在街上的人们鼻中。
“卖馒头!红馒头、白馒头……”一声嘹亮而又熟悉的客家话把我从迷迷糊糊中拉回到了现实,那是一位老人,骑着一辆破破烂烂、已经生锈的三轮车,三轮车的后座载着一个大蒸笼。蒸笼似乎分量不轻,把三轮车压得“吱呀吱呀”响,可那位老者似乎还是乐此不疲地踏着,一边大声地吆喝着,一边骑向那寂静、幽深的小巷……
当我在外面玩了一天,正要回家时,已经是傍晚五点了。我走在街上,看着依然是车水马龙的街道,不禁加快了脚步。太阳西斜,午间刺眼的阳光已经渐渐收敛,属于夜晚的黑暗正慢慢拉开帷幕,与那不知什么时候悄然落下的玫红交织在一起。突然,一股香味钻进了我的鼻子里,我顺着这香味寻过去,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是早上那位老者。老人似乎感觉到我在注视着他,回过头,和蔼地对我话:“小姑娘,饿了吗?来个馒头吧,一元两个,我也要收摊了。”我第一次近距离地看到老人家,他饱经沧桑的脸上满是皱纹,发丝如雪,银白的头发没有一丝杂质,眼窝凹陷,眼睛有些浑浊,似乎早已看透人世,然而整张脸笑起来显得十分和蔼可亲。我拿出一元,交给了老人,用双手接过了老人颤颤危危、干枯黄瘦的手递过来的两个用塑料袋装着的白馒头。馒头还是热的,我一口咬下去,感受到纯手工馒头才有的弹性,松软的馒头,带着一丝甜味,在嘴中化开。我捧着热乎乎的馒头,看着那位老人家,骑着三轮车,走在那青色,坑坑洼洼的小路上,越行越远,直到变成一个小黑点。
那有点儿沙哑但又十分嘹亮的叫卖声,始终回响在我的耳边,那份普通百姓的朴实、素净也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中,让我至今不能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