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童》改写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洪偲璘
一轮清澈、皎洁的月光下,一大片的原野望不到边,地上长出的青草随风飘舞,在草地上跳出舞来。这片被寂静笼罩的原野,在黑暗中沉沉地睡着了。
在幽远的晚风中,一个孩子在原野中缓缓地走着,沉睡的原野似被他吵醒了。他是谁?原来是个牧童。
牧童戴着斗笠,穿着蓑衣,在原野上被月光照亮的地方躺了下来。望着月光,好像在想什么心事。牧童拿出一支随身携带的木笛放在嘴边,吹了起来。木笛传来几声断断续续的声音,笛声随着徐徐晚风,飘扬到原野的远处。“叽叽叽,喳喳喳”,几只可爱的小鸟合着笛声唱起来。牧童听到了,停止了吹木笛,专注地听着小鸟歌唱。小鸟的歌声在这片原野上飞扬,像一位陶醉、忘我的演唱家用响亮的嗓音歌唱着。饱饭后的牧童听着小鸟的歌声,想起了早上放牛的趣事,便放声大笑。小鸟们似乎也感受到牧童愉悦的心情,唱得更起劲了!
牧童又情不自禁地吹起木笛,悠闲自在,一点也不拘束,他把原野当作了自己的家。望着明月,他似乎想起了李白《静夜思》中的诗句:“举头望明月”;看着远处的柳树,细长的柳条被风吹着轻轻地在湖面上荡出波纹,他似乎想起贺知章《咏柳》中的诗句:“万条垂下绿丝绦“。在这样美丽的自然风光下,牧童以草为褥,以月为毯,以地为床,连蓑衣也不脱了,渐渐闭上双眼,进入了梦乡中。
唐代诗人吕岩在自己的小屋里,看到了这美妙的情景,并为之所动,写下了著名的《牧童》:“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