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玮烨 年级组:七年级组 更新时间:2018-04-29 17:16
锦绣华夏五千年,多少风流人物,或抱铜琵琶于江湖高唱大江东去,或执象牙笏在朝堂演绎天佑中华,从北地到南国,自中原至异域,从不忘华夏梦,亦未央家国情。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塞外漫天黄沙与白色断蓬里,《出塞曲》的琴弦呜烟,遮掩不尽王昭君对家国的思念。汉宫之内,她没有将美好的青春铸成帝王的祭坛,任凭帝王挥霍;边塞之外,大阏氏用一弱女子的身躯,为大汉王朝换来了,半个世纪的国泰民安。她在男尊女卑的社会里,用自己的壮举向世人昭示:身卑未敢忘忧国,谁说女子不如男。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饱经战火洗礼、颠沛流离的杜子美不禁思念起故乡的那轮明月。念往昔,他初别故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豪情满怀;到如今,竟然不能与兄弟团聚。但他感念的不仅仅是自己的小家,还有同他一起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百姓。“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于是忧国忧民便成了他诗歌永恒的主题,为家国而沉郁顿挫,也升华为他是个的魅力。
“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不属朝廷重官,一生也没做过大官,面对日渐拉开差距的东西方文化,家国情怀让魏源悲恸。那些被“天朝”视为蛮夷的西方列强掌握了诸多高于“天朝”的技术,一步步瓜分蚕食着这个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海国图志》出色地开出了医治中国夜郎自大病的药方,给腐朽的晚清新的希望和力量,以“开眼看世界”的思潮为中介,实现了从经世致用思潮到西方学习思潮的历史性飞跃。
他乡富贵何须惜,艰难归国敌败师。出生于中国内忧外患、任人宰割的时代的钱学森,为了挽救危亡中的祖国,赴美留学。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了的消息传到钱学森耳中,他再也按捺不住迫切的回国之情。面对美国的威逼利诱和百般阻挠,他花了五年时间,兜兜转转,终于回国,在“两弹一星”的国防科梦中,抒写他元勋的家国情怀。
时间永会流逝,但人们不会忘记中国屈辱的历史及奋斗的历程,不会忘记这些“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夏之将倾”的功臣,更不会中止华夏梦和家国情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