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后回故乡
滨东小学五年四班许宝莹
指导老师 徐珊璐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二十年过去了,我已是新华社的一名记者了,30岁的我回到了那个记录我成长历程的故乡——厦门。
我第一时间,来到了我曾经学习、生活的母校——滨东小学,映入眼帘的一个很现代化的大门,刷了一下证件上的二维码,再刷了一下脸,门就自动开了,我走进学校,发现很多设备都高智能化了,大厅的楼梯不见了,代替的是直升电梯,电梯里有椅子和视频,可以休息和对话。教室里更是先进了,每位学生课桌上都有电脑,而且都和老师的连成互联网,老师课题一出来,同学们的各种答案都在电脑屏幕上显示,信息量大,上课效率真是大大提高。
最有趣的是垃圾桶,成了垃圾分类器,三个小机器,一个名叫“可回收器,一个叫“不可回收器”,还有一个叫“有害垃圾器”,每次遇到小朋友扔垃圾给它,它都会跳起来接住,往下吞。如果吃到其他垃圾,它会连忙吐出来并大叫“错了!错了!”让大家哭笑不得。“有害垃圾器”很调皮,吃了有害垃圾后,就闭上眼睛做鬼脸,让人哈哈大笑。
该吃午饭了,我走进学校食堂,竟是个机器人餐厅,有“小黄”在炒菜,有“小绿”在收拾整理餐具,有“小红”在端菜招呼客人。井然有序,有条不紊。我点了爱吃的面线糊,尝了一口,却是正宗的我小时候吃的闽南味。我不禁赞叹不已,厦门的智能化水平发展真快,我得赶快回去写一篇报道,记录厦门的巨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