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卢昱涵 年级组:五年级组 更新时间:2017-12-27 23:29
偶遇最美草堂诗
福建省福州市麦顶小学(350007)五年4班 卢昱涵
家长电话:13850159899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炎炎夏日,我们全家前往天府之国四川旅游。领略到了神奇瑰丽的九寨风光之后,返程候机的间隙我们探访了杜甫草堂,偶遇最美的“草堂诗”。这是一次充满诗意的心灵之旅。
迎着一阵清风,步入南大门,顺红墙夹道、藤花匐墙的的“花径”徐行数十米后,眼前便是“柴门”。“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我们依稀能想象出诗人《客至》中所描写的草堂当年的景象,感受到诗人诚朴恬淡的情怀和好客的心境。
至身草堂,耳边响起潺潺流水声,和着“啾啾”的燕鸣鸥歌,心中一阵愉悦,这就是杜甫当年的故居。他与家人在这儿度过的一段安定闲适的生活,也才有了“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这样富有生活情趣的诗句传世。
草堂前是一亩方田,当年诗人就曾在此亲自耕种,“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是我们最熟悉不过的诗句了,洋溢着诗人农耕后期盼丰收的喜悦之情。
抬眼望去,夕阳西下,杨柳伸展着它柔软婀娜的枝条,晚熟的枇杷散发着阵阵诱人的香气,捕鱼归来的鸬鹚在岸上晾晒着自己湿淋淋的翅膀,这一切和谐地统一在一轴画卷之中。我不禁吟诵起“杨柳枝枝弱,枇杷对对香。鸬鹚西日照,晒翅满鱼梁。”诗人在成都浣花溪畔结庐生活了四年多,在田园风光的陶冶中,身心放松,创作了不少类似《田舍》、《江村》、《春夜喜雨》这样优美的草堂诗篇,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自然风情。
然而杜甫毕竟是一位有远大政治抱负的诗人,对国家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心与忧虑,使他始终不能忘怀现实。身居草堂,心系苍生。驻足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石刻前,听爸爸吟诵“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我更真切地感受到诗人博大的胸襟,崇高的愿望。《恨别》、《病桔》、《枯棕》等诗句不停地在脑中浮现,脱口而出。这些诗句真实地再现了当年的社会现实,成为了珍贵的历史见证。正如闻一多先生在《唐诗杂论》中所说,杜甫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大诗人,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
诗歌是自然的描摹,生活的写照,更是社会的记录。
阅读积累,旅游探访,浣花溪畔我遇见了你,最美的“草堂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