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可 年级组:高中组 更新时间:2019-02-08 20:45
草木百年雨露新,车书万里旧江山
时光弹指一挥,千年已过,传统文化的发展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瓶颈。诗词歌赋像被遗弃的孩子,耳边充斥着亲生父母追捧的帝国英文;传统节日也只能将魅力冰封于往昔,无奈地注视着圣诞节的万家灯火明..
我多想在某个冬日,去往温暖的苏州,听那"四方歌曲必宗吴门”的昆曲,只怕洞箫、唢呐、三弦伴着温言软语的念白会震撼山河,又恐伶人如鸿雁般轻盈的舞姿将岁月的寒冰融化。我多想一觉梦回龆龀之年,爷爷依然用湖州羊毫,教我在如鹅毛般光滑的泾县宣纸上勾勒丹青。听耄耋之年的他讲“东海孝妇”的悲戚、《平沙落雁》 的高洁。我多想和大家品一品《捣练图》中仕女的端庄高贵,听一听《鱼樵问答》的洒脱悠然。
要知道,传统文化,早已成为炎黄子孙点在眉间的朱砂痣,藏在心中的家国情,永生永世令我难忘!面对当下状况,我们若想让传统文化走出困境,得以传承,就必须做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首先,应当取其精华,除去其糟粕。翻开厚重的史卷才惊奇发现,新文化运动中不少学者曾经提出放弃使用汉字。我不禁为这民族的不幸而伤感,愤慨他们全盘否定先人的智慧。来不及掩卷沉思,便又瞥见一些偏远地区竟雷打不动地坚持女子不可上桌吃饭之陋俗的新闻报道,悲哉!吾辈当在时代浊流中,擦亮双眼,准确无误地辨认出优秀文化,让其依然“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月光”。那残害社会的落后文化毒瘤,就毫不留情地抛弃,让时代的车轮去碾碎它吧,我们终会还历史一份清明!一如百年前的儒生李贽,用“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大无畏精神对儒学针砭时弊,反对君主专制,又本着儒学古老的民本思想,提出“至道无为、至治无声、至教无言”的主张,其入世情怀泽被后世。
其次,不能简单判断,务精心改革。我看见元稹满目愁容地踱来,痴情地悲叹:“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但中国风流行音乐《蜀绣》在我耳畔私语:“此生笑傲风月瘦如刀,催人老;来世与君暮暮又朝朝,多逍遥”,不差那元微之的诗婉转悠扬。在我身边,学生间也流行起了"汉服热",适用于日常穿着的改良汉服横空出世。我不禁想穿着质朴的短褐去访千里江山,弹- -曲《高山流水》,也上演一段伯牙觅知音的佳话,亦或身着灵动可爱的襦裙翩翩起舞。我遗憾没有机会目睹文景之治的繁荣与强盛,更不会经历汉末的落没与悲凉。却有幸遇见那埋藏于汉家青家的文化,因一件衣服的改良而复....总之,我们扎根于中华文明,需为传统文化这棵长青树添枝加叶,吸引更多鸟儿来此小憩,将树上的果实带向远方。
最后,必须深入创新,不断升华精神。我们要不断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让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适应。她定会如灯塔,照亮我们在文化长廊中一步步走完尘寰,看到祥和的人间。君不见,精准扶贫唱响了“民富国强,众道泰安”的富强之歌;中外媒体密切关注的两会描绘了“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的民主蓝图;香港用全面禁止电子烟书写了“礼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世”的文明篇....最令 人惊艳的当属习主席在演讲时古诗金句迭出,没想到,原来传统文化遇上马克思主义竟能迸发出如此绚烂的火花,让我们有幸一览“石 以砥焉,化钝为利;法以砥焉,化愚为智”的法治精神的芳容。千古文化,多的是辉煌与遗忘;然而文化无声,可将天地人文之大美融入其中,却无法将她满满的期盼道于世人。还好,时代精神让我们读懂这千年的厚望。
对传统文化的创新史,不正如国学三境界吗?“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我们在迷茫中求索,曾迷失方向;“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我们最终还是回归了对传统文化的依恋,因为古老的文明才是家的港湾。我们正为她孜孜不倦地创新,就算风餐露宿,就算满身烟尘;“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终究,文化的守望者会守得云开见月明!
于是啊,我便望见了驻守在老旧戏台的花旦依然在挥舞着水袖,看见了莫高窟承载着五胡十六国千年不枯的笑容,听到了阳关古址处的胡笳与羌笛合奏出千古绝唱,还有长安的空气中熔铸着华阴老腔高亢的喉音....
正是这种创新和创造性转化,让我们得以“作新民”。文化创新是份责任,更是我们对列祖列宗许下的承诺,一约既定,必将万山难阻!就像《水浒传》里那句:草木百年雨露新,车书万里旧江山。
祖国的未来,一切会如余秋雨所言:这是文化存在的极温暖的方式。千般荒凉以此为梦;万里蹀躞,以此为归!